我国企业牵头制定的生物特征识别领域国际标准立项
今后,刷脸更准更安全
使用人脸识别时,你是否曾因光线不好而被自家门禁拒之门外?又是否曾担心有人盗刷你的照片取走快递?如今,随着生物特征识别领域一项国际标准的制定提上议程,这些问题也许将得到解决。
这一国际标准名为“生物特征识别多模态融合”。近日,由蚂蚁金服在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专业技术学会——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成功申请立项。业内普遍认为,对于近年来快速发展又屡遭争议的人脸识别来说,这一国际标准的制定,将规范行业发展,加速新技术在全球的推广。
简单地说,生物特征识别就是一个身份认证,解决“你是不是你”的问题。人体可用于验证身份密码的特征很多,如指纹、人脸、笔迹、声音甚至步态等。其中,人脸识别因其唯一性、防伪性较好等优势,近些年推广迅速,成为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
由于场景对识别精度、成本等要求各不相同,指纹、人脸、虹膜等在特定的应用领域各有优势和不足。“即便是人脸识别,目前也有2D人脸、3D人脸、多光谱人脸等多种技术路线,同一路线中标准也有差异,水平参差不齐。”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雷震说。
在新技术应用初期,因推广过快,行业缺乏明确的规则,短时间内涌入许多参与者,不同的技术路线在竞争中推动行业向前。可雷震担心的是,行业中有些参与者技术水平不高,或者别有用心,如此不仅无法给人们带来便捷的识别体验,还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此外,单一的生物识别面临瓶颈。以人脸识别为例,虽然经过不断优化,高水平的人脸识别技术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跨年龄、光照、姿态等传统问题。但在大规模人群内的1∶N识别精度、双胞胎识别等难题上,一直没有完善的解决方案。
业内专家表示,金融、安防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这些场景对风险的敏感度很高,实际应用中,精确度微小的提升,都很有价值。
雷震介绍说,生物特征识别多模态融合技术,就是通过融合多个人体生物特征的算法,用多种方式互相验证,实现对用户更高精度的识别。专家预计,与传统单模态方式相比,多模态融合技术在性能指标上有望将现有的人脸识别精度提高一个数量级。
“多模态融合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雷震认为,当前,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单种模态的识别性能已经趋向极致,想要提升,就要往多模态融合方向探索,“这方面业界已经做了不少探索”。
生物特征识别多模态融合前景广阔,申请立项国际标准又有何意义?
蚂蚁金服技术标准化专家林冠辰说,推动国际标准立项,主要是为了规范多模态融合的技术要求,即形成一套标准化的应用准则。具体内容涉及技术框架、融合层级、业务流程、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安全要求等。
通常,行业标准由占主导地位的机构来牵头制定。我国在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应用走在世界前列。雷震分析,这源于我国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一些领头企业积累了较多的实践经验。这是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与我国企业合作制定国际标准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早在8年前,蚂蚁金服就开始了生物识别的相关研究,拥有生物识别技术类国际、国内标准超过30项,其中包括基于生物识别身份认证领域的首个ISO国际标准。此前,蚂蚁金服还牵头承担了国内移动设备生物识别国家标准的工作,并发布多项国家标准。
“制定标准可以规范行业应用。”林冠辰分析,人脸识别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对技术的使用越规范,人们刷脸也就越安全、方便。
除了规范应用之外,雷震认为,制定生物特征识别的国际标准,还能推动行业壮大。对行业参与者来说,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内耗,降低协作的成本;对用户来说,购买产品和服务质量有了更多保障。“比如,现在很多厂家都在做智能摄像头,但要让市场接受,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否则你怎么证明自己是达标的。”雷震说,有了“标尺”,买卖双方沟通成本降低,自然推广较快。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曾经参与制定过WiFi、以太网、3G等重要技术的国际标准。该协会为生物识别技术设立标准工作组,推进制定国际标准,将有助于生物识别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更安全、更规范地推广。
谈及立项后的工作,林冠辰表示,接下来还有很多细致的工作要做。“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对标准化工作有严格的程序要求。”一般而言,每个标准工作组都有类似于章程的文件,文件对标准工作组的角色、职责、参会、投票等做了详细的规定。今后,国外组织机构也有可能加入项目组。
中国方面牵头制定国际标准,有哪些特殊意义?“我国企业牵头制定生物特征识别领域国际标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我国在该领域技术能力和应用的认可。”雷震评价道。
从长远看,林冠辰认为,在智能物联时代,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一种新的数字身份基础设施,是人与人、人与机器交互的关键技术之一,具有很高的战略价值。同时,他表示,国际标准是经各方协调达成的共识,全球推广还需直面通用化的挑战。除此之外,“从商品出海到技术出海,再向标准引领迈进,我国还需要更多国际标准化专业人才。”林冠辰说。
行业的标准往往走在技术的前面。对此,雷震认为,标准对行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引导,现实中,需要考虑真实的应用场景和各方参与者的意见。标准落地推行,一般需要两年或者更长时间。
受访专家强调,在某些应用场景下,生物特征数据应重视相关数据保护。林冠辰说,蚂蚁金服联合浙江大学成立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实验室,在人脸数据脱敏、不可逆、可更新、加密,以及数据安全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落地应用,为生物识别信息保护提供安全可靠的解决方案。
“保护安全隐私,相关的法律规范也应该及时跟上,才能为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树立安全屏障。”雷震说。
一流的机构往往是标准的制定者。一些全球知名的创新型企业,之所以热衷于参与制定“游戏规则”,将自家的技术推动成为行业标准,其中一个重要考虑是,在确定准入门槛的同时,也是在打造产业生态,在产业发展中占得先机。
过去,我国一些企业虽然技术过硬,但走出去时却并不顺利,一定程度上正是吃了“标准”的苦头。如今,在智能互联时代,我国在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上走在前面,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引领能力。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将有助于推动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规范化发展,为拥抱全球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期待将来有更多的科技企业,能在全球规则体系下,学习国际优秀同行经验,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中来。
(来源:人民日报)